小平的平 2010-5-17 12:41
在我县发现的几张李自成时期借谷票
[size=4][color=blue]在我县发现的几张李自成时期借谷票;这是在我县发现的大量李自成遗物中的几张借谷票;这次发现的大量遗物更由此证明李自成是死于通城九宫山的;也为多年来通城与通山之间关于李自成死于本地九宫山的争论提供了依据。特发大家欣赏。虽然破烂但也弥足珍贵的[/color][/size]
[attach]86268[/attach][attach]86269[/attach][attach]86270[/attach]
易西昌 2010-5-17 13:21
[font=楷体_GB2312][size=6][color=darkred]文物。[/color][/size][/font]
合肥丁丁 2010-5-17 19:16
[quote]原帖由 [i]易西昌[/i] 于 2010-5-17 13:21 发表 [url=http://www.92p.net/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114155&ptid=23583][img]http://www.92p.net/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文物。 [/quote]
小平的平 2010-5-18 16:39
这些东西才是真正文物级的东西。
[attach]86371[/attach]
[attach]86372[/attach]
[attach]86373[/attach]
[attach]86374[/attach]
[attach]86375[/attach]
[attach]86376[/attach]
小平的平 2010-5-18 16:43
这些是李自成死后的通告与密件。
[attach]86377[/attach]
[attach]86378[/attach]
[attach]86379[/attach]
[attach]86380[/attach]
[attach]86381[/attach]
[attach]86382[/attach]
高中生 2010-5-18 17:57
怀疑真实性。内容及字体不说,其气息不象明末清初的味道。
李过尤假。
[[i] 本帖最后由 高中生 于 2010-5-18 18:00 编辑 [/i]]
小平的平 2010-5-18 18:47
李自成在通城九宫山殉难后,其亲属和不少大顺军家属隐居在幕阜山一带的深山老林,在其后裔发现各类大顺文物600余件,其中有这些文告凭据十几件。这些文物尚属首次发现。
高中生 2010-5-18 19:22
加强训练,全面胜利,负隅顽抗......
哈哈,还有感叹号!
徐卫星 2010-6-7 05:03
大家都知道,在古籍中我们的先人是不用标点符号的。文字篇章使用标点符号的历史至今仅仅100年刚刚出头。 清朝末年,虽然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但随着外派留学生的增多,中外文化交流还是有所增多。1897年,广东人王炳耀根据汉语言文字原有的断句方法,吸收外国的标点,拟出了10种标点符号。这10种标点符号有的如今已被废弃,有的则沿用至今。
1919年4月,以胡适为首,包括钱玄同、刘复、朱希祖、周作人、马裕藻在内的六教授,极不愿看着"现在的报纸、书籍、无论什么样的文章都是密圈圈到底,不但不讲文法的区别,连赏鉴的意思都没有了"。在国语统一筹备会第一次大会上,他们提出了《方案》,要求政府颁布通行",。;:?!——()《》"等标点。11月底,胡适对上述方案作了修改,把原方案所列符号总名为"新式标点符号",此年被批准。
1920年2月2日,北洋政府教育部发布第53号训令——《通令采用新式标点符号文》,批准了由北大六教授联名提出的《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方案》。我国第一套法定的新式标点符号由此诞生,成了语言文化发展史上值得记录的一笔。
我一直认为这种观点是正确的,哪知道明末就有了标点符号了,呵呵!
高中生 2010-7-4 09:38
楼主已认同我说的是对的。说实在,玩纸质东西(其实其他门类亦然),“字外功夫”是很要紧的。记得上次说到一张洪宪时期订婚证书,我一看就不对,人家还很愤怒。任政的字体,怎么可能在袁世凯时期就有?我想,如在地摊上戳穿人家,可能不好意思;但在本论坛上,因为算是比较专业的论坛,所以探讨一下,取伪存真,应该值得提倡的吧,总的目的是提高藏识。大家说对不对?
高中生 2010-7-4 09:48
任 政 (1916—1999)字兰斋,浙江黄岩人。生前为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书协常务理事。1979年获选书写行书字模七千馀字,现为《人民日报》、《深圳特区报》、《文汇报》、《新民晚报》等报纸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