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粮票上的古塔文化(一)

小平的平 2008-11-20 20:30

[size=5][color=magenta]      [color=magenta]滑县[/color]明福寺塔[/color][/size]
  [size=4]明福寺塔坐落在滑县旧县城内西南隅,1963年元月20日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福寺塔建于唐宝历二年(826年)。塔高九层,八角亭子顶。后遭雷击,五层以上倒塌。民国18年(1929年),当地人集资修复至七层,塔顶改为桃状。塔高40米,砖石结构,平面呈八边形,七级密檐式。塔耸立于高2.4米的石基上。塔底直径6米,其身中空,第二层以上,东南西北面各辟圆弮门。每层出檐两级,檐下雕刻有斗拱、莲花瓣、飞檐等。塔身外壁砌有横排面砖,上有圆龛,内刻坐佛。塔身各层高度和平面直径自下而上逐层匀递减。塔身各隅砌有倚柱,略显弧形。柱上饰以仰、俯莲花。第五层的四个侧面饰有长方形直棂假窗,第七层的四个侧面饰有卐字形图案。顶端各角分上下挂有铜铃3个,八角24个。
[/size][size=4][/size]
[size=4]  [b]塔内原有木阶梯可攀至第五层,后塔遭雷击,阶梯焚毁。民国修复时,未修阶梯,现无法从塔内上攀。塔墙内,初建时砌有石阶,塔外檐上筑有蹬道皆与圆券门相通。从塔式起重机内登石阶而上进入圆券门,再由圆券门外出,沿蹬道上攀,进入上层圆券门,里外盘旋而上,直至塔顶。

[/b][/size]
[size=4][b]  明福寺塔建于唐宝历二平(公元826年),塔身砖石结构,高40米,呈八角形,塔身直径6米。塔身每层出檐二级,外壁砌有圆龛坐佛。顶层各角挂铜铃共24个,风吹铃响,悦耳动听。塔顶如一仙桃,游人可由塔内登顶,眺望滑县古城风貌。2001年06月25日, 明福寺塔作为宋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size]
[attach]25775[/attach][attach]25774[/attach]

小平的平 2008-11-20 20:57

[size=5][color=magenta]        河[/color][/size][size=5][color=magenta]南登封嵩岳寺塔[/color][/size]
  

  [size=4]嵩岳寺塔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size][url=http://baike.baidu.com/view/2301.htm][size=4][color=#3366cc]郑州[/color][/size][/url][url=http://baike.baidu.com/view/31545.htm][size=4][color=#3366cc]登封[/color][/size][/url][size=4]市城西北5公里处[/size][url=http://baike.baidu.com/view/4314.htm][size=4][color=#3366cc]嵩山[/color][/size][/url][size=4]南麓峻极峰下[/size][url=http://baike.baidu.com/view/327033.htm][size=4][color=#3366cc]嵩岳寺[/color][/size][/url][size=4]内,初建于[/size][url=http://baike.baidu.com/view/50129.htm][size=4][color=#3366cc]北魏[/color][/size][/url][size=4]正光四年(公元523年),塔顶重修于唐。该塔历经1400多年风雨侵蚀,仍巍然屹立,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砖塔,也是全国古塔中的孤例。嵩岳寺塔为砖筑[/size][url=http://baike.baidu.com/view/637038.htm][size=4][color=#3366cc]密檐式塔[/color][/size][/url][size=4],也是唯一的一座十二边形塔,其近于圆形的平面,分为上下两段的塔身,都与印度“stupa”相当接近,是密檐塔的早期形态。

[/size]
[size=4]  嵩岳寺始建于北魏永平二年(公元509年),原是宣武帝的离宫,后改为佛教寺院,正光元年(公元520年)改名闲居寺。隋仁寿二年(公元602年)改名嵩岳寺。唐[/size][url=http://baike.baidu.com/view/2225.htm][size=4][color=#3366cc]武则天[/color][/size][/url][size=4]和高宗游嵩山时,曾把嵩岳寺改作行宫。现在塔前的山门和塔后的大雄殿及两侧的伽蓝殿、白衣殿均为近代改建。

[/size]
[size=4]  嵩岳寺塔塔高37.6米,底层直径10.16米,内径5米余,壁体厚2.5米,由基台、塔身、15层叠涩砖檐和[/size][url=http://baike.baidu.com/view/116213.htm][size=4][color=#3366cc]宝刹[/color][/size][/url][size=4]组成。塔基随塔身砌作十二边形,台高0.85米,宽1.6米。塔前砌长方形月台,塔后砌砖铺甬道,与基台同高。该塔底部在低平的基座上起两段塔身,中间砌一周腰檐作为分界。其中下段高3.59米,为上下垂直的素壁,比较简单,仅在四正面有门道;上段高3.73米,为全塔最好装饰,东、西、南、北四面各辟一[/size][url=http://baike.baidu.com/view/871751.htm][size=4][color=#3366cc]券门[/color][/size][/url][size=4]通向塔心室,四正面券门与下段门道通,券门上有印度式火焰券门楣,其余八面各砌出一座单层方塔形壁龛,各转角处砌壁柱。中部是十五层密叠的重檐,用砖叠涩砌出,檐宽逐层收分,外轮廓呈抛物线造型,其意匠显然来自中国的重楼,其内部则是一个砖砌大空筒,有几层木楼板。最高处有砖砌塔刹,通高4.75米,以石构成,其形式为在简单台座上置俯莲覆钵,束腰及仰莲,再叠相轮七重与宝珠一枚。该塔塔心室作9层内叠涩砖檐,除底平面为十二边形外,余皆为八边形。塔下有地宫。

[/size]
[size=4]  嵩岳寺塔的轮廓线各层重檐均向内按一定的曲率收缩,轮廓线非常柔合丰圆,饱满韧健,似乎塔内蕴藏着一种勃勃生气。塔体通刷白色,高高耸出于青瓦红墙绿树之上,为山色林影增添了一段神奇。[/size]
[attach]25788[/attach][attach]25789[/attach]

小平的平 2008-11-20 21:33

[size=5][color=magenta]     延安宝塔山[/color][/size]
        [size=4]宝塔山又称“嘉岭山”,位于延安城东南,宝塔建于唐代,高44米,共九层,登上塔顶,全城风貌可尽收眼底。它是历史名城延安的标志,是革命圣地的象征。在塔旁边有一口明代铸造的铁钟,中共中央在延安时,曾用它来报时和报警。
[/size]
[size=4][/size]
[size=4]  宝塔建于唐代,高44米,共九层,登上塔顶,全城风貌可尽收眼底。在塔旁边有一口明代铸造的铁钟,中共中央在延安时,曾用它来报时和报警。此外山上还有长达260米的摩崖石刻群和碑林,石刻岸面整齐,岸石完整,是难得的石刻艺术。山上现已建成为宝塔山公园,林木葱郁,环境优美。宝塔山是延安市的标志性建筑,是游览延安的必去之地。
[/size]
[size=4]  宝塔山为历代守将必去之处。宝塔建于唐代(一说明代),塔高44米,9级,为八角形砖塔。塔内有阶梯,可登塔顶。塔底层两个拱门门额上还分别刻有“高超碧落”、“俯视红尘”字样。塔旁还有钟一口,明崇预年间铸造,击之声彻全城。党中央在延安时,曾以此报警。
[/size]
[size=4][/size]
[size=4][/size]
[size=4]  巍巍宝塔山,经常出现在诗人、画家的笔下,人们歌颂宝塔,怀念宝塔,实际是在怀念延安岁月,歌颂延安精神,缅怀党中央在延安的革命业迹,成了人们追寻当年,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好课堂。
[attach]25827[/attach][attach]25828[/attach][/size]

安徽平头 2008-11-20 21:55

[size=7][color=purple]图文并茂!移步易景![/color][/size]
[size=7][color=purple]杜兄让我们坐游天下名塔。[/color][/size]
[size=7][color=purple]谢谢了!:handshake :victory: :) :) :) :kiss: :kiss: :kiss: [/color][/size]

小平的平 2008-11-21 20:05

[size=5][color=blue]海春轩塔(又名广福寺塔)[/color][/size]
    [size=4]位于距江苏省东台市西南三公里处的古镇西溪,1981年经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专家认定为宋塔,1982年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海春轩塔的始建年代文献上无详细记载,该塔为七层八角砖结构密檐塔,塔高20.80米。该塔曾于1955年、1963年、1984年进行过三次维修。2002年12月12日,盐城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组织专业人员对塔进行了实地勘察,根据塔的现状,文管部门于2004年2月,搭建了脚手架,组织专业人员对塔进行实地测绘。
  现在的海春轩塔面向西北,无台基、副阶,内中空,二层及以上各层塔壁十分简洁,无斗拱、角柱,每层八面各设圭形佛龛一座,六层共48座佛龛。底层以上出密檐七层,每层檐之间距离较小,塔檐及二层以上每面塔身都呈现向内曲的弧线,塔的外形逐层收分,但六、七层之间塔身收分甚微,且第七层塔身高度又高于其它层塔身的高度。塔所出的密檐均以叠涩方法挑出,以一二层密檐为例,下面出菱有牙子五层,菱角牙子上叠出挑砖五层,其中最上层为砖制假橼,密檐上无盖瓦,以砖层层覆盖。塔身内部为空简式结构,从塔内壁残留的数层支撑楼板的叠砖可看出,该塔始建时期塔内应设有楼板可以攀登。塔身虽设有圭形佛龛,但并不与塔内相通,因此塔内无光线,又不便于向外眺望,可见初建时主要并不为攀高所用,作为一标志性建筑,为海湾船只起导航作用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塔内距地面14.5米处设有十字金钢梁一副,梁直径35厘米,上置塔心柱,柱径33厘米。塔内筒总高18.10米,内顶以四层叠涩砖收分后做穹隆顶半径80厘米。塔刹由铜葫芦相接,铁覆盆组合而成。[/size]
[size=4][attach]25937[/attach][attach]25936[/attach][/size]

小平的平 2008-11-22 16:41

[size=5][color=magenta]    无锡市锡惠公园龙光塔[/color][/size]
       [size=4]龙光塔位于无锡市锡惠公园内。早在明初, 锡山即有石塔,后毁。靖元年(1522),顾懋章父子复建石塔;至万历二年(1574)七月,改建成八角七层砖塔,由常州知府施观民题名“龙光塔”,王仲山书额,属振兴文风的风水塔。
  清康熙、雍正、道光间,三次重修;同治四年(1865)十月十五日晚,塔顶毁于火。民国时,龙光寺僧于1921一1924年向祝兰舫夫妇募银重修,塔刹以铁制套座承载重1、5吨的铸铜葫芦,今存;1930年荣德生等再度捐资重修,部分构件改用混凝上。建国初,该塔曾遭雷击,先后于1952年、1954年、1975年、1995年由政府拨款重修。现建筑高32、3米,墙厚1.8米,仍为楼阁式,八角七层,砖混结构。
  1983年11月21日由无锡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size]
[size=4][attach]26006[/attach][attach]26007[/attach]

[/size]

小平的平 2008-11-22 16:46

[size=5][color=magenta]      金坛龙山塔[/color][/size]
[size=5][color=#ff00ff]      [size=4][color=black]龙山塔在金坛市南郊顾龙山上。始建于元代,清康熙十九年(1680)夏因淫雨崩塌,康熙四十年,县令胡天授倡仪,邑人许培荣、许培真首捐千金予以重建,乾隆年间复加修葺,此后历经战乱与风雨侵蚀,檐毁廊损,仅残存塔砖身。1986年,邑人倡导重修,值香港精英妙舍主持应成法师捐资,于1988年5月动工修缮。塔系楼阁式砖木结构,共七级,平面呈八角形,高40米。塔外壁各级有回廊腰檐,内设楼板扶梯,内外相通,可供攀登。第五级正中梁上竖立一根长18.67米通天圆木,依靠第六层横梁和塔顶砖瓦封固,穿出8米,以承塔刹。刹除铜宝瓶外均为铸铁分件浇制,自下而上分别为覆钵形条座,莲瓣纹承露盘、七级相轮、宝盖等,逐件由通天木串联与塔身固为一体。为坚固塔体,有些部位以水泥代木。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color][/size][/color][/size]
[attach]26017[/attach]
[attach]26018[/attach]
[size=5][color=#ff00ff][/color][/size]

xieaiguo 2008-11-22 18:10

学习了

小平的平 2008-11-22 22:08

[size=5][color=magenta][b]   高邮镇国寺塔
[/b][/color][/size]     [size=4] 镇国寺塔在高邮市西西门湾.又称西塔。始建于唐僧宗时,原为9层,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被大风损坏3层,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修为7层。1956年拓宽运河时,为保护文物,在塔的四周直径100米以内填土筑堤保护,形成运河中的一个小岛。塔砖建为平面方形。塔内7层砖百为十八式藻井,在交叉的本梁上立刹百木柱,直至塔刹。塔上为砖砌粉灰色的四角切尖式塔顶,上置覆钵,再上是铜制葫芦刹顶。3—7层塔门两旁筑小佛龛。外形轮廓大体保存唐代砖塔的风格。高塔耸立在小岛上,别具风味。 [/size]
[size=4] 

[attach]26056[/attach][attach]26057[/attach][/size]

[[i] 本帖最后由 小平的平 于 2008-11-22 22:13 编辑 [/i]]

姚得德 2008-11-22 22:46

欣赏和学习了!:lol

小平的平 2008-11-22 22:58

[size=5][color=magenta]    崇教兴福寺塔
[/color][/size]       [size=4]位于常熟古城区东,方塔园主景点是崇教兴福寺塔,原名崇教宝塔,俗名方塔。方塔虽建于宋代,仍沿袭唐代方形楼阁式木塔的形制。塔为四面九层盔形顶,砖木结构,逐层递收,立面的轮廓吴抛物线状。面阔三间,明间设门洞,底层为拱圈形,其余均为壶状、每层平座深 0.9至1.1米不等,檐口用擎柱支撑,每边设几何形栏杆三扇, 曲线柔和流畅。塔心柱从第七层楼面起直贯塔顶,用圆形硬木三接而成,直径最粗达 0.6米,总长32.44米。刹自下而上由覆钵、鼓形束腰、承露盘、七重相轮、宝盖、盔形龙首翼角、宝瓶、宝珠等铁制构件组合而成,重15吨。塔四角上,均以铁索链与九层戗认相连接。底座井字架用混凝土固定。从平地到刹顶总高67.14米。置木梯可登顶层。极目俯瞰,一览虞山古城,美景尽收眼底。 塔院内有古银杏一株,古井一口,皆宋代遗物。1978年置塔铃。同年,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为塔题额“崇教兴福寺塔”,摹勒于山门之上。1984年4月, 恢复方塔原名。[/size]
[size=4][attach]26059[/attach][attach]26060[/attach]

[/size]

小平的平 2008-11-22 23:06

[size=5][color=magenta] 仪征天宁寺塔
[/color][/size]    [size=4]位于仪征市区东南,南临前进路,北临天宁巷,西临工农路,东临实验小学围墙。塔始建于唐代景龙三年(709),明代洪武四年(1371)重建。清光绪三年(1877)遭寺内炊火之灾,仅存塔身。塔原高近70米,因地面增高使塔座埋于地下,塌的顶部宝刹相轮被毁,故现存残高47.2米。塔身为正八面七层砖木混合楼阁式,外部层层有回廊(现已毁),内部为正四方形,暗八层(第二层为暗层),层层收缩,交错上升,气势壮观,在我省十分罕见。 [/size]
[size=4][attach]26062[/attach][attach]26061[/attach][/size]

小平的平 2008-11-22 23:08

[size=5][color=magenta]    苏州虎丘塔
[/color][/size]       [size=4]虎丘塔又称云岩寺塔,始建于隋文帝仁寿九年(601),初建成木塔,后毁。现存的虎丘塔建于后周乾佑八年至宋建隆二年(959—961)。塔系平面八角形,七级。原来的塔顶毁于雷击。1956年重修时,在第三层夹层内发现石函、经箱、铜佛、铜镜、越窑青瓷莲花碗等大批珍贵文物。虎丘塔现高47.5米,塔身全为砖砌,重6000多吨。据记载,由于地基原因,自明代(1368一1644)起,虎丘塔就向西北倾斜,塔顶中心偏离底层中心2.3米,斜度2゜40’,被称之“东方比萨斜塔”。1956年,苏州市政府邀请古建筑专家采用铁箍灌浆办法,加固修整,终于保住了这座亩塔。1961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size]
[attach]26064[/attach][attach]26063[/attach]

小平的平 2008-11-22 23:10

[size=5][color=magenta]    苏州【罗汉院双塔】
[/color][/size]        [size=4]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苏州城内凤凰街定慧寺巷。高约33.3米。唐咸通二年(861)建寺,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建东西两塔。寺殿已废,现存双塔和正殿遗址。双塔为7级8面楼阁式仿木结构砖塔,东西两塔比肩而立,形式、结构、体量相同。底层副阶已废,两塔墙表相距约15米。第二层以上用叠涩挑出腰檐、平座。锥形塔刹约占塔高1/4。每层四面辟门,另四面隐出直棂窗,塔室为方形(仅第五层为八角形),中无塔心。塔室方向逐层转换45°,门窗方位也随之上下相闪。罗汉院双塔建塔千余年来结构式样未变。其外壁虽为八边形,但内部方室仍沿袭北魏以来旧制,实为唐宋之间砖塔平面演变的实例。其方室和门的位置采用“错角结构”,结构合理,外观富于变化,在砖塔模仿木塔式样的过程中也不失为重要证物。正殿遗址在塔北,面阔、进深均3间,青石圆柱和覆盆式础通体镂刻牡丹、夏莲、秋葵等缠枝花卉婴戏纹饰,为宋代建筑石雕艺术精品。[/size]
[size=4][attach]26065[/attach][attach]26066[/attach]

[/size]

小平的平 2008-11-22 23:22

[size=5][color=magenta] 江苏常州文笔塔
[/color][/size]         [size=4]文笔塔位于素有“千古读书地,现代创新城”常州市红梅公园南端,始建于南朝齐高祖萧道成建元年间(479-482年),名建元寺,俗称塔下寺,后改称太平寺。太平寺塔因巍冠郡中,形似文笔,又称文笔塔,被常州文人视为笔魂。塔寺历经兴废,宋代诗人杨万里有“太平古寺劫灰余,夕阳惟照一塔孤”的诗句。现塔为美籍华人刘璧如等资助,于1982年11月修复对外开放。塔高48.38米,砖木结构,7级8面,中有旋梯,登塔远眺,令人赏心悦目。塔区内另有文笔楼、塔影山房、笔架山等建筑景物。
[attach]26067[/attach][attach]26068[/attach][/size]
[attach]26069[/attach][attach]26070[/attach]

小平的平 2008-11-22 23:26

[size=5][color=magenta]    丹阳市万寿塔
[/color][/size]       [size=4]万寿塔位于江苏丹阳市东云阳镇宝塔湾。原名万善塔,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1987年修塔顶时发现明崇祯十年(1637年)铸文,刻有“万善塔”字祥。后改名万寿塔。是一座木檐楼阁式砖塔。平面八角形,7级,塔总高46.65米。塔身外八形,室内为方形,上下交错。塔内方室四面各开一门,外八面间隔一面开一门。第五层八面各开两个长方形龛洞,第六层塔室下中竖立一根塔心木柱,经第七层,直至屋顶。1985—1987年进行全面修缮,恢复了该塔明代风貌,成为目前古城丹阳最高标志。
[attach]26073[/attach][attach]26072[/attach][/size]

小平的平 2008-11-22 23:30

[size=5][color=magenta]     吴县宝带桥石塔
[/color][/size]        [size=4]宝带桥石塔,系南宋绍定五年(公元1232年)重建宝带桥时而建,在姑苏众多的塔群中,无论是所用材料,还是其雕刻造型,都是独树一帜。该塔由整块青石雕成。塔分塔座、塔身和塔刹三部分。塔座高出地面88公分,长宽各为120公分,呈正方形。塔身和塔座相边,高3米,共五层,每层各八面,称作“七级八面”。
  此塔一层上部为重檐雕刻,二至五层为单檐;每层的腰檐、斗木共 和戗角,雕刻得十分逼真。塔座上雕饰有海浪云龙纹;一至五层的“面”上,雕有佛龛、佛像,形象古拙,栩栩如生。顶端刹高约40公分,四面出檐,平座、斗木共 依稀可见,造型粗犷。纵观整座石塔,高4米许,塔身上下粗细尺度相当,不愧为古代石塔的佳作。
[attach]26075[/attach][attach]26074[/attach][/size]

小平的平 2008-11-22 23:44

[size=5][color=magenta]吴县的 多宝佛塔,[/color][/size]
       [size=4]多宝佛塔,又称灵岩塔,位于江苏吴县木渎镇附近的灵岩山上的灵岩山寺内。又称灵岩塔,始建于南朝梁代。七级八面,高34米,为灵岩山的突出标志。[/size] 
[attach]26078[/attach][attach]26077[/attach]

小平的平 2008-12-26 12:47

[size=5][color=blue]     无锡妙光塔
[/color][/size]         [size=4]南门古运河水道转弯处,有一塔拔地而起,巍峨雄峙,这就是始建于北宋雍熙年间的南禅寺妙光塔。妙光塔立在南门羊腰湾运河交汇处,由邑人朱承福捐资募建。北宋崇宁三年,徽宗赵佶将南禅寺塔命名为妙光塔。现存的妙光塔,为明朝正统年间建筑,分别在万历、康熙、乾隆和道光年间修葺。1926年,由荣宗敬、荣德生出资大修,用水泥建绝顶、复檐、回廊并铺地。
  塔系楼阁式砖塔,八面七层,翘角飞檐,每角悬风铃共56只,风吹铃响,素有“十里传闻金铎响,半天飞下玉龙来”之誉。塔高43.3米。塔基为青石雕凿的须弥座,有雕刻精细的文饰,塔底层转角均为砖砌倚柱。塔心中空,每层有砖砌楼梯盘旋而上,建有平台环廊、护栏和屋檐。塔前置有修塔时出土的明嘉靖十四年和万历十一年的石香炉各一只。[/size]
[size=4][attach]33150[/attach][attach]33149[/attach]

[/size]

朋友 2008-12-30 19:30

精!狂顶!!!学习。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粮票上的古塔文化(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