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17届票交会获奖论文--“边缘化票证 [打印本页]

作者: 小平的平    时间: 2008-9-25 20:49     标题: 17届票交会获奖论文--“边缘化票证

“边缘化票证”的文献价值及收藏前景

fficeffice" /> 

武汉·穆洪斌

 

[内容提要]

“边缘化票证”是指国家和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发行的计划指令票证之外的一些特殊生活票证。它缺乏相对的权威性,且绝大多数为简印,观赏性较差,但它真实地记叙了特定历史阶段特别群体的特殊情感,记录了他们的生活轨迹乃至生命意义。本文就文献价值等方面来探究文革时期“边缘化票证”的收藏前景。

[关键词]

边缘化  串连  下放  派性 五七干校

一、“边缘化票证”的定义及范围

边缘化”一词是相对正统、规范、权威而言的,有特殊、另类、不入流等含义。在票证收藏的这一、二十年里内,还没有专业文献及权威专家对票证的分类给予过“边缘化”的界定,而在中国票证发行四十多年里,也确实存在这样一些非官方、非计划指令、临时应急和为解决短期社会矛盾、应对突出现实问题所采取的特殊方法而发行的一些票证,这些票证除具备一般票证基本特征外,大概具有以下特性:

1、临时性,不在国家计划发行之内;

2、具有专门的或特殊的使用对象;

3、印刷简单,基本无图,观赏性差;

4、绝大多数使用时间短,无延续性等;

它们包括以下票证品种:

1、红卫兵串连时期所使用的各种食宿、购物、身份及通行票证;

2、知识青年专用的各种票证;

3、五七干校、派性组织发行使用的各种票证;

4、各种学习班、讲用会、大型活动使用的生活票证及出入证、代表证;

其它如人民公社大食堂,干部下乡及社教运动使用的粮油布票、救灾赈灾所用的粮棉票等。这些“边缘化票证”尤以文革十年发行最多,且品种繁杂,有些流通使用时间极短,收集难度较大。正因为这些特别因素,使得收集和研究它具有极大挑战性,由于缺乏系统资料,以及部分收藏者在认识上偏颇,再加上实物资源越来越少,因而本文就文革期间的一些特殊的票证来探析它的文献价值及收藏前景。

二、“边缘化票证”的文献价值探析

文献价值一般是针对一些具有史料价值、社会价值、研究价值、甚至投资价值的一些事物而言的。相对于现代社会生活讲,这些藏品本来就是一些具备一定社会属性的文物了。从单纯的收藏来看,文献价值大于文物价值,而从研究与展示的角度出发,但凡有特殊历史文物价值的藏品都具有它不要替代的文献价值。

1、“边缘化票证”是特殊历史的真实记录

票证发行40多年,是中国计划经济和物资紧缺的特殊历史阶段,而在这特殊的历史时期又产生了“文革十年”的特殊历史片断。“文革十年”和抗美援朝、大跃进、反右、社教运动相比,有其时间长、影响大、背景复杂等特点,而恰在这一阶段,除了官方计划发行的各种票证之外,最有特色、最具复杂历史原因的票证就有多个种类和繁杂品种。红卫兵串连时各地接待站使用的饭票、出入证及免费乘车(船)是文革发端的最有效证物;各种派性组织、学习班、支左以及军管会的身份证件、出入证和餐证是文革由疯狂转为整顿的佐证;尤其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及紧随其后的各种“五七”干校,相关部门发行了不计其数的各种票证,几乎囊括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忠实地描述了文革后期在动荡不安之后的人们,对趋于平缓的生活追求和生存希望。这些票证记录了文革历史的混乱与无奈,记录了整整一代人的荣辱悲欢,在人类历史、世界历史中绝无仅有。

2、“边缘化票证”是特殊群体的生活佐证

文革历史本身就是人类社会的怪胎,因此它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特别的群体。即十五、六岁的红卫兵群体,1518岁之间的知青部落,以工人为主的各种群众组织,作为专政对象的各类毛泽东思想学习班的学员,以及需要改造的知识分子和部分干部等。这些特定群体的人都要生活,每天要吃饭,人人要穿衣,而国家计划发行的通用的粮布票及生活票证,有很多无法证实、区分和保障他们的特殊身份,因此大量相对固定使用的各种票证应运而生,这些票证又忠实地记录了这些特定群体的生活轨迹。如红卫兵的免费交通、食宿;知青供应物资从粮棉油到塑料绳、手电筒、卫生纸和痰盂等五花八门的票证难以计数;还有专门为了接纳和管理知识青年而成立的生产建设兵团所使用的各种票证,专门为改造干部和知识分子而成立的“五七干校”,大量票证书写了他们人生的磨难和命运的沉浮。

3、“边缘化票证”承担了计划票证所不及的社会责任

任何无生命的事物它都不具备原则性、团体性及阶级性,而一旦它为了某种目的,为某类人所掌握使用那它自然就多了一定的社会性,因而它本身就烙上了一种社会责任。如大字报是文革初期挑起武斗的罪魁祸首;“红宝书”则成为个人崇拜的典型标志。文革期间发行的各种”边缘化票证”也是一样,红卫兵串连造成的社会交通大混乱,各种借据催缴单一时给邮政、单位和学校带来巨大的压力;知青物资供应证因品种数量的多少差别而曾引发了命案,文革中某一群众组织在派性械斗中取胜,还发行过庆贺用的“聚餐票”。历史地分析,这些票证是具有一定社会责任的,通俗地比喻,这些票证就像刑事案件中的匕首,它不是一把普通的刀子,而是凶器,因为在它的身上至少残留了两种重要的印迹:即被害人的血迹和凶手的指纹。

4、“边缘化票证”承载了特定社会阶段的特殊情感

和文革期间单一的“一片红”语录票证所不同的是,”边缘化票证”承载了文革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特殊情感。文革被全盘否定了,那是所有中国人永远的痛,是人类历史的硬伤。但是,那些让最困难时期、最无人性年代生活的群体得以延续生命,甚至带来快乐的各种票证,却成了人们的心爱之物,成了幸存者、过来人挥之不去的记忆,甚至成为他们教育后人的“传家宝”。有文革串连证上写有“我幸福地见到了毛主席”,有知青票证上记下了“誓死保卫毛主席”的豪言壮语等,这是多么值得尊敬而又可笑的事情;而68年-71年之间,有红卫兵和知青的形象出现在一直被工农兵占据着的粮票、布票及购货券上,一时成为当时年轻人炫耀的谈资,曾经给他们带来过短暂的荣耀,直到1977年云南省布票上还有知青们欢天喜地下乡的场面,这又是多么荒唐的记忆。

三、“边缘化票证”的收藏前景

随着文革历史流行渐远,文革经历者越来越少,大量的文革遗物进入收藏研究领域,有的还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而这一阶段所发行的特殊票证,除了一般的投资收藏、兴趣收藏和情感收藏之外,更多的是被学术研究所利用,因而它的收藏价值也就突显出来了,在收藏领域,它是一个有待挖掘的混合板块。

1、专题化是“边缘化票证”收藏的重要捷径

文革票证品种数量繁多,而且收藏价值大,追逐者众。单就语录票证而言,早就成为藏家和经营者们的宠儿。在这种情况下,那些不入流的另类票证想要收藏成气候、有成果、有效益就必须走专题集藏之路。如果从专题研究展示的角度讲,它的丰富性、资料性远远超过语录票证,其原因之一就是文革特殊票证具备很强的叙事功能,而讲故事是所有收藏品展示中最时尚、最成功的沟通方式。再就是这些看似繁复而没什么联系的票证,一旦使用专题化的方式收集研究,就可以整理出它们之间的连带性、附带性及其因果关系。红卫兵是文化大革命的始作甬者,而正是他们在文革达到顶峰时一个个不得不远离亲人,下放到另一个陌生艰苦的环境里。仅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串连时他们是一人一张免费乘车证,而下乡时却又是集体免费乘车证,同样的票证,前者的行为是自愿的、受人鼓舞的;而后者的行为则是有组织的、带有强迫性的。诸如此类有趣故事,只有通过专题化的收集研究,才能勾起更多人的兴趣。

2、开放性是“边缘化票证”收藏的生命力之所在

文革期间发行的众多边缘票证,有一个共同的先天不足,就是大多是简印,有的甚至没有权威性印章,缺乏观赏性,这是现代藏品组集参展的一大忌。然而我们变换一种思路,运用开放式的收集方法,那将会更加提升他的丰富性,弥补观赏性不足的缺点。例如红卫兵串连票证全部都是单位(接待站等)发行的餐票,这些票证都是为了应急赶印出来的,连私章都没有。而红卫兵串连时还有各种免费的火车、汽车、轮船票证,还有各个单位的出入证,红卫兵身份证件,各种代表证,各派别组织之间的往来请柬等,还有加盖在各种票证上及串连介绍信上的各种戳记,这些有效信息集合在一起,可以大大增强故事的吸引力,提高专题的品质。如果我们思想更加解放一些,眼界更加开阔一些,吸收集邮界的 “开放类”或“现代类”组集展示经验,在票证收藏的同时,再辅以与文革特殊票证有关或内容图案相同、相关联的邮票、火花、门券、请柬、地图、照片,甚至文件、图表和剪报等,组成一个开放类的专题,那将是一册内容翔实、图文并茂,极富张力的特殊历史说明书。

3、“边缘化票证”当下已成为众多收藏、研究、著述和展示的重要组成元素

众所周知,票证是中国人特有的怀旧之物。它最容易勾起人们的回忆,沟通一代人的情感,诉说对逝去生活的怀念。而文革期间的特殊票证则在此基础上更增加了一些可资利用的价值。如工厂写厂史,学校写校史,报社写社志等,都要千方百计地搜集文革期间所发行的小报、文件,当然也少不了一些票证。这些票证在他们的书籍中,厂校的展览室里都有一席之地;还有一些协会组织如各地知青联谊会等,他们主办会刊,举办展览,知青票证成为其中的重头展品;甚至有些老知青在他们个人开的餐馆里,也用巨大的镜框展示花花绿绿的票证,悬挂在大堂雅间,无形中扩大了文革特殊票证的社会效应。还有很多反映文革历史和知青部落的专业网站,”边缘化票证”都成为他们的门户展品。最值得关注的是收藏界最具权威性的展览——邮展中,有一些开放类的邮集里,出现了大量的文革票证,其中文革特殊票证又占有重要的比重,还有其他一些如卡展、火花展及烟标、金融票证展览中,也经常可以看到以上特殊票证的芳容。

综上所述,文革特殊票证因其独有的个性,已被藏界所认可,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虽然他的 “边缘性”曾遭到正统收藏的歧视,甚至至今被人们所误解,但唯其如此,更让一些对文革历史有研究兴趣的人乐此不疲,它现在的市场价值已经证明了它作为边缘化藏品的另类魅力。

                                

 

 

2008411


作者: yashi    时间: 2008-9-25 22:04

写的有深度,顶下
作者: 川粮人    时间: 2008-9-28 21:34

杜老师:这篇文章的内容还是挺好的,但有些提法,我个人觉得是否还需推敲推敲?! 1、“边缘化票证”的提法是否有些欠妥? 2、在计划经济时期,只要是政府财政拿钱,发行票证必须事先要有计划。即便是天灾人祸、突发事件,也要下级及时报告,上级临时安排,最后也要纳入计划总盘子。至于红卫兵串联时期的票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票证等,更是要纳入计划的,否则谁敢发行。如果是个人或非国有企业出资用于公益事业,那就另当别论了。 3、身份证件、代表证、出入证等纳入计划经济时期的票证,应该还有待商榷。 这是就文章讨论,提出不同看法,供参考。
作者: 天秤    时间: 2008-9-28 21:44

身份证,代表证,出入证,纳入计划经济时期的票证,应该还有待商榷。 这是就文章讨论,提出不同看法,供参考 这个也是票证?乱套了!!!
作者: lyz20888    时间: 2008-9-28 21:53

身份证,代表证,出入证,纳入计划经济时期的票证,应该还有待商榷。
作者: 天秤    时间: 2008-9-28 22:49

身份证,代表证,出入证,纳入计划经济时期的票证,应该还有待商榷 这个现在还有啊?也是票证?莫名其妙!
作者: 奇特票证馆    时间: 2008-9-29 00:23

写的就是我喜欢的东西
作者: 徐卫星    时间: 2008-9-29 08:53

各位老师怎么了,都在那里断章取义。文中的“身份证”并不是指今天我们外出时必须携带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代表证等也是指当时开会时的代表证。这些东西都是计划经济时期的东东,在这一点上应该没有什么值得商榷的。唯一的出入是,将这些东西划入票证是否可行?我认为:票证,是计划经济时期相关职能部门发行的用于购买相关物品的凭证。这是一种分配制度和分配权力的象征,不是所有那时期发行的带有“票”或“证”字样的东西都可以划入票证的范围。比如邮票、车票等只要花钱都可以买到的东东,是不能划入票证的范围的,而向代表证等物品,则是一种身份的证明,证明你可以参加某个会议,类似某个会议的入门证,因此更不具备票证的性质。说实话,我认为这篇文章好就好在,他提出了“边缘化票证”这一说法,从而将其作为一个议题放在了我们的面前,引起了我们的重视。而对文中的观点,我基本不认同。但“边缘化票证”这五个字,就足以使我将其加入精华文章的行列。我没有专门研究过这个课题,希望哪一位老师能系统的研究一下,这对票证收藏届是有很大的意义的。
作者: 川粮人    时间: 2008-9-29 10:47

“边缘化票证”这词是否可采用?咱们姑置勿论。我的本意是作者将文中所指藏品归纳为“边缘化票证”的这个提法有些欠妥。理由至少有三条:一、从字的释义上来理解,“边缘”一词:1、沿边的部分。2、靠近界线的;与两方面或多方面有联系的。字典中有“边缘科学”一说,指的是以两种或多种学科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科学。作者将杂乱无序的藏品统归于“边缘化票证”,从字义上来理解,是欠妥的,而侨汇券倒是能沾得上边边的。 (抱歉!有事,暂搁笔。)
作者: 川粮人    时间: 2008-9-29 19:12

2、就命题对应内容来看:作者以为“边缘化一词相对正统、规范、权威而言的,有特殊、另类、不入流等含义。”殊不知,作者在文中所指的这些票品,应该说大都还是正统、规范的,我在前面已提到,没有计划指令,谁敢发行票证。我个人以为,某个政治动荡或经济调整时期以及突遭自然灾害等情况下,国家为保持社会稳定而发行的特定或临时票证,应该说这些票证还是正统规范的,有临时计划的,最终还是要纳入计划总盘子的。只不过当时是临时应对、匆忙应急,因此印制的票证大都是一次性使用的。所以我们首先要将事物的实质了解清楚、分析透彻,才能命题下定义。在归类划分、性质定义等基本的概念没明确之前,笼统的将这些票品划入“边缘性票证”之名下,有些随意。
作者: 川粮人    时间: 2008-9-29 20:22

以上两点就文论文,观点容易阐述。第3点虽与此文无直接关系,但有间接联系,也不好阐述。 3、按票证这个大范围来分析:也许是我孤陋寡闻,我不知道票证收藏界是怎样归类划分票证的?票证的定义是怎么下的?是带“票”或“证”字眼的都叫票证呢?还是计划经济时期内,国家按计划分配供给物资所发行的“票”或“证”才称票证呢?假定:票证,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内,国家相关职能部门发行的用于购买相关物品的凭证。那么这个前提就限制了票证的范围,即国家用于供给性质的票或证才能称之为票证。同理,国家用于收购和上税交粮性质的票或证就不能称为票证了,这显然是不妥的。分析到此,茫无头绪,自己感到难以自圆其说。什么是票证?怎么归类划分?性质定义是什么?我想应该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了。回到原话题,票证这个母体的概念都没有研究明了,又何从谈论“边缘化票证”呢?--------- 以上三点是对这篇文章的不同看法,纯属研讨。很想认识穆老师!
作者: 徐卫星    时间: 2008-9-29 20:51

汉语具备多重性,一词双解,甚至一词多解的情况比比皆是。我认为没有必要过多的关注这些环节。我们现在不妨将“边缘化”一说搁置起来,重点来关注一下该文中的一些论点。我最欣赏的是其将一些“运动”票证罗列其中,比如红卫兵大串联的票证、五七干校的票证,这些票证是随着当时一波波的运动应运而生的,其实这些票证还有很多,比如四清、支左、军管。如果能够将其系统全面的整理一下,是很不错的一个专题。如果我们以粮票为一个支点,那么这些因运动而产生的票证,就具备边缘化的特点,其主要表征为:可以购买相关物品(粮食、布、油),具备粮油布票的基本使用特征,但仅仅适用于特殊人群。其主要特点为:一、这是一种补助性票证,它的定量是在个人的基本定量之外的。二,它是可以购买相关物品的凭证。三、这是一种临时性的票证,随某个运动的结束而结束。比如一旦四清结束,那么专供四清人员使用的票证也随之告一段落。关键的一点是,它不是在长期规划的范围之内,因为我们知道,当时每一个人的定量是一个死数,基本上长期不变。因此不管是哪一个年版的粮票,在发放时都是按部就班一直延续下来的,这是常规票证(对,就叫常规,而不能称为正规,否则容易引起争论)的一贯政策。在这种前提下,四清粮票、串联粮票显然不可能划到常规票证体系中,但它们又具备粮票的基本属性(可以购买粮食制品)。如果不能将其称为“边缘化票证”,那又该如何归类呢?称其为“运动票证”吗?我感觉不好。我想如果将该文中的一些代表证、出入证、车船票(其实车船票等称为交通票就很好)等不具备票证因素的证件剔除,边缘化一词还是可以接受的。
作者: 川粮人    时间: 2008-9-29 21:03

打字打的好快啊!分析的有道理,我也是觉得这篇文章的内容挺好。
作者: 姚得德    时间: 2008-9-29 21:24

引用:
原帖由 徐卫星 于 2008-9-29 20:51 发表 汉语具备多重性,一词双解,甚至一词多解的情况比比皆是。我认为没有必要过多的关注这些环节。我们现在不妨将“边缘化”一说搁置起来,重点来关注一下该文中的一些论点。我最欣赏的是其将一些“运动”票证罗列其中, ...

学习啦!


作者: 徐卫星    时间: 2008-9-29 21:25

说实话,徐老师所言即是。如果不能给票证下一个完整科学的定义,有些问题真的是自己能把自己给绕糊涂了。我自己倾向于“相关职能部门发行的用于购买相关物品的凭证”这一说法,因为它符合发行票证的主因。当时之所以发行票证,是因为国家穷,一大家子人吃穿用,而家长又没钱,所以只能采取计划经济。如何维系计划经济的实施呢?这个计划如何具体落实到每一个人的头上呢?那就是发行票证。你每个月的吃穿用都给你定好标准,然后按照标准发给你票证,你凭票证购买,这就是最大的计划。至于其他名称各异的,其实换汤不换药,都是你拿着票上国家这里买。至于田赋票那些东东,其实就是税票一类的,是咱们粮票收藏界的人硬把人家拉过来的,结果最后把自己搞晕了。
作者: 馋血    时间: 2008-9-30 21:39

呵呵,学习了,有点晕......
作者: 半斤    时间: 2008-10-3 00:31


作者: kfx512    时间: 2008-10-3 09:56


作者: 朱国义    时间: 2008-10-6 18:32

票证是个海,什么票都可以往里装。
作者: 小平的平    时间: 2008-10-6 18:46

“票证”一词目前还没有权威性的定义;大家在这里讨论一下也好;发表一下各自的想法、看法和见解;有利于为在今后“票证”一词的定义上;提供一些参考的依据。
作者: 徐卫星    时间: 2008-10-9 12:50

有必要非得把这个问题搞清楚吗?有些事情是需要名正言顺,但有些事情又可以大而化之。是,知道粮票的人多,那又有什么用。好像回到粮票上去就可以一顺百顺,就可以兴旺发达,真是这样吗?要知道,使用基础不等同于收藏基础。




欢迎光临 中国粮票收藏论坛 (http://liangpiao.2018.cn/)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