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盛世收藏兴,当今社会繁荣昌盛,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单纯的物质提升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于是乎很多人就将目光投向收藏领域。现在的收藏,已经从一种在野之学渐渐演变为社会显学。然而需要指出的是,作为一种新兴的学科,很多人在收藏的大潮中只注意对收藏品本身的研究,却恰恰忽视了最基本的收藏理念,从而渐渐的偏离了收藏的正确方向,最终是既耽误了时间,又吃到了苦头,实在是得不偿失。下面我将谈一谈收藏领域中常见的几个误区,希望对初涉“藏海”的朋友们有一些帮助。fficeffice" />
误区一:对收藏品本身最重要“实质”的错误认识。对一件收藏品而言,最重要的是什么?或者说,你最看重他的是什么?对这个问题,很多人都会回答,是其历史价值。我们不能说这个回答不正确,因为实事求是地说,很多收藏品,都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我想给大家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大家经常能够在街边见到路牙石,你知道这种大石头从形成到现在有多少年的历史了吗?我可以告诉你,目前所知的最古老的岩石,距今约43亿---44亿年。我们中国最古老的岩石是冀东地区的花岗片麻岩,年龄约35亿岁。而最普通的岩石,也有几千万年的历史。我想问一问,面对历史如此悠久的路牙石,你是否准备搬一块回家收藏起来。我想凡是思维正常的人都不会收藏这个的。那么我再问一下,如果给你一块摩崖石刻,你要不要。呵呵-------,恐怕能抢破头。那么,问题就出来了:为什么同样是具有几千万年历史的石头,一块普通的路牙石无人问津,而一块雕刻有名人书法的摩崖石刻就趋之若鹜呢?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摩崖石刻已经被赋予了深刻的文化内涵。不仅仅是这个,一块普通的石头、一根不起眼的树根,当人们赋予其文化内涵后,它就变成了赏石和根艺,他就会身价倍增。这些其实明确的告诉我们:一件收藏品,最重要的是它的文化性,而不是历史性,如果不能走出这个误区,那你的收藏水平只能停留在原地,不会有大的提高。
误区二:对收藏品价值的错误认识。什么叫收藏?翻看《中国汉语词典》,收藏的释意是指,收集保藏。收藏,直白的说,只是人们调剂精神生活的一种方式,他跟打牌、饮酒、跳舞、旅游等等活动没有什么太大的不同。你能指望打牌增值吗?(呵呵,别跟我提赌博)。你能希望旅游增值吗?(别说旅游经济)。你能让跳舞带给你经济效益吗?(三陪工作不算啊)。既然这些生活方式都不能让你保值增值,那为什么一定要求收藏给予你特殊的待遇呢?收藏,源于人们的怀旧心理。一首老歌、一本老书、一张老照片、一张儿时玩过的贴画,都可能让你回想起过去,也都可能引发起你的收藏热情。你写给爱人的情书,你的毕业证,你家里交水电费的单据,都可以成为你的收藏品。我想问一问,你能奢望这些东西升值多少呢?看到这里,有的朋友可能会说,既然你说这个不能增值,那个不能保值,那为什么有些收藏品,比如字画、陶瓷、青铜器等等,动辄就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易手呢?要谈这个,首先要提到人们与生俱来的一种“求”的心理。“求之不得,辗转反侧”,这个求,包含着很多层面。有人求财,有人求官,有人求福,有人求寿。当然还有人在收藏品上“求全”,而这个求的最直观体现,就是用“钱”来获得,而这,也正是收藏品出现价格的一个切入点。其实啊,收藏只是一种生活方式,从收藏的本身来讲,原本没有太多的价值属性,它的保值增值是在收藏的过程当中,因为出现供求矛盾而衍生出来的一种属性。这种属性具有很强的不稳定性,一件藏品,今天可能是天价,明天就可能一文不值,这样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一个收藏者,如果不能有一个平和的收藏心态,而是抱定一种投机心理,那么就很有可能栽在波涛汹涌的“藏海”里。另外,还应当看到,目前的收藏品市场极不规范,其中最大的一点就是“变现难”,也许你的藏品总体估价100万元,但这并不一定表示你就可以随时以100万的价格将其卖出,真到了有一天你急于用钱的时候,你这一百万的东西能卖上60万就算不错了。怎么样,看到这里你还想着在收藏大潮里一显身手吗?如果你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我劝你一句,一定要掌握好投资和投机的技巧,因为大多数收藏品的保值与增值都是靠时间来换取的,如果你没有中国女排姑娘们“短平快”的那两下子,我建议你一定要慎重。(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