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票票样为什么这样红?
1. 历史价值:粮票实票属于文物,粮食志属于史料。票样兼有两者的功能 2. 存世量:物以稀为贵是收藏界永恒的法则。大部分票样相对于实票少很多。 3. 品相好:以前同一套粮票品相好坏价格相差不大,现在的粮票收藏融入了钱币收藏的元素,同一套票品相不同价差拉大。票样品相强于实票。符合年轻人的审美观。 4. 家底相对清楚,易于投资。省级粮票经过这么多年的发掘和沉淀,家底相对清楚,票样更清楚了,最多无非就是粮食局发行的那些量。家底清楚了才能吸引投资。例如2009年省级粮票收藏目录的出台直接拉起一波又一波的涨价潮。试想如果再出台一部省级票样目录,那还不涨上了天。 5. 适合于新人:人的内心是独立的,不愿受他人的控制。省级实票基本上已被先人控制,价格由先人说的算。新人要买好一些的实票得看先人的脸色。省级票样崛起于2011年,新人和先人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对于新人而言,收藏和投资省级票样当然是天经地义的选择。 6. 牛市效应:新人疯狂抢购省级票样,水涨船高。价格一路走高。更吸引后来人也投资票样。本来票样就少,以后会更难见到。 票样是从何时成长起来的呢? 2010年以前,粮界普遍接受票样价格是实票的2到3倍。那时大家都认同实票而不屑于票样。只有一些有识之士在默默无闻地吸纳,如浙江程友、上海陈友。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010年底上海丁友的一篇佳作《中国粮票票样研究》点燃了票样的燎原之火。2011年底河北齐友的大批省级样本出售将票样之火越烧越旺,再加上几位有实力新人不计成本的抢购。票样价格扶摇直上。金钱效应使先前不屑于票样的先人也加入了票样投资的行列。票样的风头盖过了实票。
[
本帖最后由 洪希岩 于 2013-5-29 12:58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