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我的文稿____
<多姿多彩的 66年版广东省侨汇商品供应证>
广东省 66年版侨汇证是继几套"广东省特种侨汇商品供应证"之后的第一套不再使用"特种"名称的侨汇证.使用年限在 66年-67年之间,以银行发出印章日期为起点有效期一年.其面值有:1元,4元,10元,20元,40元五种.发行形式有三种:第一种,在广东省各县(含地区市)发行一套无加盖地方名称(只有地方发出银行印章).第二种,加盖印"口岸"在广东深圳市发行.第三种,加盖印"广州市"在广东省省会广州市发行.
这套侨汇证在 66年初期发行时曾设计为鼓励侨胞为祖国多创汇,设定为每收一元人民币外汇供应给粮食8市两(大面值的含豆面)如此类推.但发行不久即停止一元外汇供应8市两粮食的规定.改为一元外汇供应6市两粮食,这样,在短短的一年多(广东67年底起到70年代初已不见有侨汇证发行实物)66年版侨汇证便出现了:粮食大面值版:"8市两粮食",改粮值版"8市两粮食改6市两粮食",低粮值版"6市两粮食"等三种供应形式.曾有人认为大面值粮食版是上半年发行,低面值粮食版是下半年发行,但经本人多年收集实物和分析发现并不完全是这样的.实物表明:大面值一般出现在广州,深圳,珠三角的主要侨乡的1-3月份,而这些地方的4-7月间多发现的是改粮食面值版,即:"8市两粮食改6市两粮食".7月份后基本是低面值粮食版.但是,在广东省的一些边远地区就不一样了,现发现实物表明如:广东省的粤东地区"澄海县"在66年1月就已经按一元外汇供应"6市两粮食"的低面值版发行了.这个可能就是地区经济政策差别而做成的.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是:在66年上半年出现在侨汇证上加盖手盖印"糯(简写)米)的供应特征,这个加印"糯米"比较少见,60年代糯米供应是特殊商品,一般家庭是春节等大节日才按人口比例供应一点过节用.所以估计是鼓励多收入外汇,在一毕外汇达到一定的金额后才能加发一定的比例的加印"糯米"粮食的侨汇证.因此这是比较珍贵的品种.
广州市:曾宪贤